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立足于当下的辉煌成就,回首望去,中国能有如今风貌美港通配资,从坎坷中一路向前,离不开英雄先烈前辈们的无私支持。
无论是征战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积极工作的工人,他们都以自身为炬,替中国照亮前方的道路。
在千万万这样的人之中,有的甘愿牺牲自己,有的甚至痛失家庭,一生都难以弥补。
奔波于西藏的运输兵张良善,就经历了这场人生的剧变。
新藏线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这条线路不仅气候多变,而且氧气稀薄,极易发生危险。
但由于要在喀喇昆仑山与阿里高原间执行运输任务,常年有一群人,在这条线路上往返。
张良善很早就加入了这支队伍,开始了运输生涯。
可命运无常,谁能知道,连与死神打交道都不怕的张良善,妻子却因分娩而撒手人寰,让他的人生瞬间被黑暗笼罩,仿佛再也看不见光亮。
如今,是否还记得这位战士?亡妻坟前一跪感动无数人,他如今过得怎么样?
展开剩余93%张良善的“运输兵”生涯
张良善出生于陕西,彼时正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正值发展时期,物质与经济水平远不似当下这般发达。
尽管如此,在父母贴心爱护下,张良善长大了,19岁那年,带着爱国之心,他正式入伍,成了一名军人。
在军队里,张良善的文化水平并不算高,但他始终耐心求学,不断进步。
这份刻苦是一粒小小的火星种子,不断发光发热,蔓延在整个军队草原上。
入伍两年后,根据组织安排,张良善任职于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正式成为一名汽车兵,负责穿梭在高原间运送物资,调配资源。
那时,作为西藏西部主要的运输动脉,新藏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初国家修筑时,就消耗了无数的人力资源,历经千难万险。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条线路上,单单是海拔五千米以上的路段,就长达1000多千米,此外,还常伴有暴风雪等恶劣天气。
许多人在这条道路上有去无回,时间久了,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路”。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数不尽的危险与事故中,每年,张良善都要在新藏线上来回十几趟。
他本人曾说过:“光是我亲眼所见在这条路上死去的人,就不低于一个排。但即使这样,我每次上路仍旧兴奋,我就是喜欢跑车”。
随着时间流逝,新藏线仿佛融入了张良善的生命中,每一次拐弯,每一道分岔路口,每一次加速前行,好像组成了他的身体脉动,刻在了掌心纹路之中。
他很少出现难以把控的险情,可常在刀尖上跳舞,未来的安全实在太难预测。
有一次,张良善驾车行驶到西藏和新疆交界的界山达坂时,天气突然转劣,大风雪迎了过来,周遭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在海拔高达6700米的雪山达坂上,普通人光是维持呼吸都很勉强。
为了安全突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张良善不仅要和队友铲雪开路,还要及时搬来石头,阻止汽车滑动。
可风雪实在太大,费力挖开的道路,转眼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整整一天下来,车队才向前行进了两公里。
饥饿和寒冷将张良善团团包围,漫天飞舞的白色雪花里,走出一条生路,看起来却那么难。
战友们一刻也不敢停歇,害怕睡去就醒不过来。
就这样,一行人饿了就用雪水煮干粮吃,困了就将辛辣的野山椒含在口里,借此提神,期间还不断有体力不支的战友倒下。
终于,靠着顽强的毅力,整整三天三夜,张良善终于走出了界山达坂。
从当上这个汽车兵起,一来一往间,就过去了20几年。
60多万公里的行车距离,750多吨的运送物资,仿佛一道道无形的荣誉,彰显着张良善在这片土地上的奉献,咏叹着奔波在新藏线上那抹坚毅的身影。
妻子因分娩撒手人寰
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张良善还一直埋头于工作,为此,周围有不少好心人帮着他介绍合适对象。
就这样,在27岁那年,经熟人介绍美港通配资,张良善邂逅了妻子何佳丽,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每次上山前,他都会到妻子坟前坐坐,几年下来,都踩出了一条小路。
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人的婚后生活才持续了十天,一封电报,就将张良善召回了部队,妻子深知他工作的重要,从未有过怨言。
归队后,有一天,张良善突然收到妻子来信,竟然是怀孕的消息,这让他欣喜不已。
他立刻回信让妻子住到部队来,照顾起来方便,等到即将临产的时候,自己也能请假去好好看护。
可命运却将无情的鞭子甩在了这家人身上,给张良善留下了终身遗憾。
在何佳丽即将分娩之际,却突患感冒,住进了医院里面,十分需要有人看护。
可这时候,部队突然又有任务下达,要车队去执行冬季山的运输任务。
在这个紧要的节骨眼上,战士们都劝他:“跟连队请个假吧,嫂子生产可是个大事,尤其需要你去照顾。”
张良善身为运输排长,深知这次任务至关重要,倘若不能在大雪封山前将物资送上去,那冬季山上留守的驻军战士们,恐怕就要受冻挨饿了。
最终,他向妻子说明了情况,转身踏上了上山的路途。
车队刚刚抵达红柳滩,留守所的电话就打到了当地的兵站,连长对他说:“小何的病有些麻烦,你赶快回来。”
按照当时的进度,张良善三五天内就能返回。
到狮泉河之后,他又一次接到电话,医生对他说:“你爱人马上要分娩了,是难产,非常的危险。”
听完后,张良善马不停蹄地就往山下赶,一刻都没有休息。
车刚到多玛兵站,就接到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电话,这个汉子终于忍受不住酸楚,在电话中哽咽起来,他说:
“医生,都要保,实在不行,就保大人。”
张良善继续往家里赶,飞速旋转的车轮伴随着他急速跳动的心脏,始终无法停歇,以前要五天才能走完的路,他只花了一天一夜,就赶了回来。
只可惜悲剧已经降临。等他到达叶城时,妻子拼尽力气生下的孩子已经夭折了,因为难产造成的大出血,也让何佳丽命悬一线。
在妻子弥留之际,仍对张良善说:“上山的路跑慢一些,一定要注意安全。”
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惜天不假年。
妻子下葬那天,张良善穿上军装,在衣服上别上军功章,给妻子和孩子庄严行礼,随后跪在坟前,长涕泪流。
为了悼念妻子,张良善买来水泥沙石,为她修建了一座墓碑,还亲自刻下碑文。
每次上山前,他都会到妻子坟前坐坐,几年下来,都踩出了一条小路。
建立起新的家庭
祸不单行,妻子刚刚离世,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的张良善,就接到了来自老家的另一个噩耗。
原来,他的妹妹因病在老家去世,加上儿媳去世的打击,老父亲难以承受,哭瞎了双眼,之后又不慎将腿摔断。
转眼几年过去了,张良善也慢慢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人生嘛,总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战友们看他形单影只,于是自发地帮他张罗介绍对象,在巧妙的缘分中,他与第二任妻子伍菊相识相爱,步入婚姻。
可这婚假还没休完,一封加急电报的到来,又将张良善召回了部队,这让性格直爽、快人快语的伍菊相当懊恼。
可不久后,一件事却让她欣喜不已,原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张良善得知这个消息,当然是兴高采烈,可另一方面反倒五味杂陈,他心里害怕,害怕情景再次重现,害怕人生会有再一次的失去。
好在伍菊分娩成功,给张良善带来了一个漂漂亮亮的女娃。
得知这个消息时,他正在新藏线的兵站上修车,高兴地把螺丝刀都甩飞了,狂奔了好一会儿,才确定这不是梦。
等到真正忙完休假回家时,张良善的女儿都已经八个月大了,伍菊见到他十分委屈:“你那个部队到底有什么好的,都让你不顾老婆和孩子。”
张良善沉默许久才说:“等将来有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看看吧。”
怀揣着这份心愿,次年,伍菊便踏上了探亲的道路。
去时她的心里还在想:“我倒要自己亲自看看,那个地方究竟有什么好的。”
先从老家坐上火车,到了库尔勒之后转乘汽车,在喀什下车后,坐上车一路向西走。
看着车窗外倒走的景色,不知不觉间,伍菊的怒气渐渐消失了。
房子越来越矮,人也越来越稀少,再往西走,光是找到一棵树都很难了,这样荒凉的地方,丈夫过得有多苦啊。
不仅如此,当地既没有商店,也没有饭馆,坐了一天车的伍菊早已饥肠辘辘。
汽车又开了好一会儿,终于是停在了荒漠上的一个棚子旁边,这就是当地的“饭馆”。
顾不得那么多,伍菊要了碗羊肉泡馍,可等饭端上来,一口还没吃呢,一阵狂风袭来,碗里平白添了一层厚厚的风沙,吃着吃着,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更心疼丈夫了。
从叶城的汽车站到留守处,伍菊又坐上了老百姓的驴车,把腿都颠麻了,这才到了丈夫的留守处。
几天之后,她与丈夫一起,登上了新藏线。
从叶城走到阿里,需要花费七天七夜的时间,在这段路途上,伍菊看到了太多惊险的时刻,陡峭的山峰,狂暴的风雪,让她想到丈夫以前竟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每每都心痛不已。
好在张良善的技术过硬,在那个连说话都吃力的环境里,就算扛起轮胎还能四处走动,让她充满了安全感。
从阿里返回留守处后,伍菊做了一个决定:她辞去了老家的工作,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留在这里陪伴丈夫。
可即便是在留守处,一家人团聚的时光也相当短暂。
虽然夫妻二人常常相隔一方,但心与心之间的联系从不断绝。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眼看着到了上初中的年纪,为了更好的教育,伍菊带她回到了陕西老家,在女儿考取大学之后,她又动身回到叶城留守处,陪伴在丈夫身边。
担任阿里装备部部长
如今,张良善任职于阿里军分区担任装备部部长,仍旧在辽阔的高原之上,做着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为当地的服务与保障工作尽心尽力。
这份职务对张良善来说,并不是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
因为有着20多年的驾驶员经历,这让张良善充分了解到,在实际的运输工作中还有哪些不足,他说:
“过去我们确实受了很多罪,现在就要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好,让驾驶员们少受点罪。”
为了给驾驶员们创造条件,他甚至“搬山”。
在任职装备科长时,由于军分区并没有汽车修理的队伍,一旦驾驶员的汽车损坏,只能去价格昂贵的地方修理厂修理。
为此,他先是培养人才,将战士们送出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学成归来后,就组建起了专业的汽车修理队伍。
修理队伍的事情是解决了,但下一个问题也出现了,当地可供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哪还有供建造汽车修理厂的地方呢。
突然,营地边上的一座山出现在张良善眼中,一个大胆的想法窜了出来——搬山。
话不多说,很快,他就带着工兵开始工作,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有十台挖掘机来往运作,硬生生是把一座高达70米的山头划成了平地,建成了汽车修理厂,解决了驾驶员们的汽车修理问题。
如今,在驻守了近30年的阿里,“张良善”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标志美港通配资,在路途艰险的新藏线上,在阿里人民的心中,都有他的传说。
发布于: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