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制造业当家”催生制造业企业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而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南都记者近日从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自学院”)获悉,五邑大学机械专业学位点联合省级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小巨人”企业,打造“双向互哺”科产教融合生态,形成“双线三阶融合”实践创新能力进阶提升的培养体系,实现了科产教协同高效育人。研发项目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企业实现转化、创造产值超10亿元,师生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配资,旨在针对制造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2000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后,五邑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随着“制造业当家”战略的推进,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逐渐呈现多个“痛点”。机自学院教授徐百平认为:“首先是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其次是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工程场景;还有就是校企双导师协同不足,技术攻关缺乏合力。”
面对“痛点”如何“破解”?2020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指出了“产教融合”航向。在此基础上,机自学院积极与省级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结对、合作,落实院所、院企“双导师”育人机制,共享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企业技术应用场景等资源,让研究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提升创新能力,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实用本领,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机自学院院长李辛沫介绍,把握五邑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机自学院与省科院下属的中乌焊接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以及半导体研究所结对,开展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自2021年8月至今,已组织了约40名研究生派赴上述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实践和研究。部分研究生更在研究所中参与了“两重”“两新”科研项目。
“科产教协同”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机自学院学生学位论文课题涉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突破传统机械学科界限,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地方需求,极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同时,近年来机自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师生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在各类竞赛中获奖60余次,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去年的“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学院王宏民老师团队研究生黄建坷和林蔚组成的“机智科技”队伍(指导老师:宋莹莹,林凤兰)斩获全国二等奖,刷新学院研究生历史最好成绩。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严亮 优配资
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